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3)

时间:2016-03-10 10:14 点击:
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急需大量交通、能源及基础设施各类技能人才。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途连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64个国家100多种语言,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人口约44

  "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急需大量交通、能源及基础设施各类技能人才。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途连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64个国家100多种语言,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人口约44亿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宏大的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人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16]这些项目的建设完成,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人才。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企业有一万多家,但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的还不多,紧跟并适度超前"一带一路"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所在国办学,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京津冀战略涵盖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土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1亿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65万亿元。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根据国家规划,北京将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进区。河北省则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17]根据定位分工,北京将是制造业十大领域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首要重地,天津、河北将承担研发人才、经营管理、技术技能三大类人才培养的重担。
  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覆盖上海、江苏等九省二市。区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制造业行业及特大型企业。该区域确立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不断优化升级沿江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和内河经济带等规划目标。[18]从建设规划建设内容来看,制造业人才培养涉及十大领域中交通运输、海洋装备、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重点方向。
  课题组针对各领域人才与三大战略匹配度(供需满足)情况调研,也验证上述人才培养重点领域。综合匹配度情况来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学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地区发展需求相匹配,其他领域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人才需求相匹配,但多数领域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人才需求不匹配。(见表3)
  (三)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优化
  《中国制造2025》时代到来之后,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专业+互联网"型人才需求强烈,人才结构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优化。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8月份,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同比增长10.5%,比7月加快
  0.9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4个百分点,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跑者。[19]这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伴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对人力资本往往提出更高要求,这一点在制造业领域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历程表明,从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就业人口主力。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人、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在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高技术产业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潜力所在。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人才培养更是要求从低端转向中高端。
  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首先,制造流程将实现纵向集成,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其次,每个生产者都是产品的设计者、创造者,跨学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打破我国传统学科教学及职教中专业化程度较深的学科专业界限。最后,由于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出现大量存量人才的培养培训需求,这更加亟须相关专业高教及职教形态与时俱进的变革,改变传统人才培养中办学形态封闭、能力结构单一、忽视隐形技能、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等制约转型升级的问题。
  当前,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人等制造业的新勃兴。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2050台,同比增长26.2%,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本土机器人企业新松公司已位列全球前三,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国内五百来家制造商中没有一家拥有任何独特的竞争优势。[20]我国既有的制造业院校设置、学科门类、专业分布等,都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发展的新形势。当前,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急需加强以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快速适应制造方式、制造新领域智能化发展趋势,为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未来,智能制造将大力提升制造过程中端的附加值,将成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三、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根据初步测算,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总体规模如能按期弥补供需缺口,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基本满足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保持规模、健全结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学科互补、突出应用,关注急需、重视前沿,教学创新、强化实践为基本思路,不断提高质量、突出效益。
  1.保持规模、健全结构保持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现有规模的稳定增长,不断健全人才结构和布局。增加或修订相关专业目录,加大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三类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端引进体系,确保人才总量和结构层次与中国制造发展相适应。与促进制造业十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调整和改革学科、专业规模与布局,使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成结构逐步合理,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立体化培养结构。(见图7)
  图7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示意图
  2.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以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断改善企业投资办学渠道。通过引企人校、引校人企等渠道,以市场方式拓展校企合作,培育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以市场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允许企业资本参股学校资本,保证企业资本分享办学收益。适度减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鼓励各地制定符合地方市场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和监督协调作用。
  3.学科互补、突出应用
  十大重点领域学科建设兼顾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以突出应用性为导向,推进多学科领域形成合力。设置专业交叉互补的课程群,以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组织教学,打造宽口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满足制造业需求,学科间不同课程相互支持,实现专业优势互补。鼓励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企业间联合开课。实行跨专业选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专业学习方向,在课程组合、学习进度等方面享有选择权和自由度,自主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实现"一人一培养方案"。
  4.关注急需、重视前沿
  十大重点领域发展要紧扣《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急需、前沿人才要求。高校与职业院校相关领域调整,应及时跟进制造业的发展动态,根据急需人才情况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结构的设置,密切关注急需人才情况。职业院校要深人调研当地企业的急需人才现状,加强对制造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情况的了解,专业方向应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专业方向适度超前。普通高校要根据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新的专业。对原有专业,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对未来数年后可能淘汰的专业要及时停办。
  5.教学创新、强化实践
  创新技术技能教学方式,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验课比例,增加探究性实验、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实验,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和虚拟工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广泛开展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与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德育、学科课程中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所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以上。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